-->
王维-快懂百科
王维(701年—761年)[a],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后举家迁往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是唐代的诗人和画家。[2][5][3][4][13] 王维,九岁便可撰写诗文,十五岁离家赴长安,二十一岁进士及第,解褐为太乐丞,后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给事中等职。安史之乱发生后,王维为叛军所俘,被拘于菩提寺。裴迪前来探望,王维作《凝碧池》诗一首。安史之乱结束后,王维的弟弟王缙上书要求主动削官为哥哥王维赎罪,王维得以赦免。后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上元二年(761)七月,王维60岁,因病辞世,葬于辋[wǎng]川清源寺西。[1][2][5][14]王维是唐代声名远扬的大才子,不仅擅长诗文,而且精通书画,在音乐方面也有颇高造诣。在诗文方面,王维长于五言诗,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被称作“诗佛”。在书画艺术方面,王维擅长草书隶书和山水画,首创宣晕画法,明朝董其昌推他为“南宗绘画之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便相传是他的画迹。在音乐方面,王维曾任太岳丞,因识出乐谱《霓裳》第三叠第一拍被津津乐道。[1][2][8][15] 就王维其人,《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其均有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为人孝顺,爱护弟妹,博学多艺。而就其艺术成就而言。辛文房曾在《唐才子传》中评价道:“王维的诗被列入妙品上上等,他的画的构思也是这样。至于王维山水画中的平旷深远的意境、云彩的情势、山石的颜色,都是他卓越的天赋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别人能学来的。”[1][15][1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