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主修的纪传体史书
《旧唐书,本名《唐书》,[1]后晋刘昫等人奉敕撰修的纪传体断代史[2]主要记述了自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间二百九十年的历史,是一部现存最早综合反映唐代兴衰历程的官修史书[3]中国二十四史”之一。[4][5][6]
《旧唐书》始撰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7]迄至开运二年(945年)脱稿成书,[8]全书囊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通计200卷。[9]《旧唐书》[zuǎn]修主要以唐朝国史、实录、唐历为蓝本,一并杂取朝报、家传、碑刻等著述撰修而成,[10]是为后学研究唐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5][6][11]延至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重修《唐书》刊刻行世,后晋刘昫等所修《唐书》遂被冠以“旧”名,然《旧唐书》实系后晋赵莹主持撰修,后因刘昫以相位监修国史故题其名。[5][11][12]
作为一部五代乱世成书的官修正史,《旧唐书》编撰总体遵循“褒贬或从于新意,纂修须按于旧书”的修史思想,[7]继承唐代各朝治世思潮的同时,又阐发了自身希冀以史为鉴的旨趣;但又因其大量因袭唐代史料,后期编纂内容相对繁复杂乱,且对“忠义”“叛逆”间有曲笔回护,由此也使得宋以后的历代史家对此颇有不满,[13][14]故宋人所修《新唐书》问世以后,《旧唐书》即长期为世人所冷落,直至清初这一局面方才逐步得到扭转;[3][6][1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旧唐书》被正式列入二十四史,嗣后与《新唐书》并行于世。[11][15][16]

撰修背景

唐朝覆灭不久,第一个崛起的五代政权后梁,便已意识到收集整理唐代史料“勒为一代典籍”的迫切性,末帝龙德元年(921年)二月,史馆即曾专门行文请旨寻访遍采前朝著述藏书,以备修史。[11][17]后唐政权建立后,素以唐室后裔自诩的后唐建立者李存勖,亦对搜集唐代史料颇为重视,天成元年(926年)派员前往成都寻得“九朝实录及残缺杂书”诸部,其后又从史官奏请对唐宣宗昭宗四朝史料进行多方寻购,继而为后续纂修《旧唐书》提供了诸多的史料储备。[11][18]现代学者黄永年等考证分析指出,梁、唐二朝如此费心收集史料,显然撰修唐史工作当年即已提上议事日程,[19]但却皆因战乱频仍、史料匮乏始终未能成行。[1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