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桓

清末时期官员
张荫桓(1837年—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3]别号红棉主人或白石斋老人。广东南海县人。[5]清末时期官员,中日甲午战争中赴日议和代表。[6]
张荫桓年少接受传统教育,博涉经史子集,学习中西方知识。[7]同治三年(1864年),捐官得到知县一职,受到两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器重。光绪七年(1881年)被推荐至安徽,初踏仕途。后升至安徽按察使。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特赐三品卿衔,召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荫桓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六涉华工被害事。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荫桓被调户部侍郎加尚书衔,兼理外交、财政事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失败后[zhé]戍新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荫桓因罪名“拳乱作,用事者矫诏异己”而被论斩戍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追复其原官。[5][2][7]
张荫桓早年粗识字,中年才力学,骈散文及诗皆卓然成家,画亦超逸。登莱青道任内,拒英国请辟烟台之议。芜湖关道任内,能整顿关务,使关税大进。出使美、日、秘三国,遇事持国体,护侨民,奏设金山学堂和医院。著有《三洲日记》《英[yáo]日记》《铁画楼诗文稿》《荷戈集》等。[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