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抖音百科
1962年中国对印军实施的自卫反击作战
创建同名条目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the Counterattack in Self-defence on Sino-India Border [1] ),又称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2] ,印方称为瓦弄之战(The battle of Walong) [3] ,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 西藏 、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 对侵入中国领土的 印度军队 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历时1个月。 [12] 战前,尼赫鲁政府继承了 英国 的“印度中心论”,坚持扩张主义,试图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 势力范围 ,包括对 西藏 的控制,并加强印中边境地区兵力, [13] [8] [14] 在1962年6月,印方对西藏 山南 地区进行入侵,这成为了中印边界战争的导火索。至同年10月中旬, 印军 在中印边境东段集结了约2.2万人的兵力,并且印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边境地区进行侦察。 [5] 最终于10月20日,随着中国边防部队对入侵 印军 的反击,战争正式打响。 [12] 第一阶段中国西藏军区有4个步兵团,新疆军区有1个团,兵力约1.3万人; 印度 方面有1个军部、4个旅部,共21个步兵营,兵力约2.2万人。 [7] 该阶段东线主要在克节朗方向,中国边防部队迅速攻克了印军第七旅,收复了部分领土;在西线,中国新疆边防部队采取逐次转移兵力的战法,歼灭 印军 并拔除侵略据点。 [12] 中国政府在10月24日提出和平解决争端的三项建议,但遭到尼赫鲁政府的拒绝,随即中国边防部队于11月16日再次进行对印方的自卫反击。 [12] [15] 第二阶段中国边防军有8个步兵团、3个 炮兵团 ,兵力约2.6万人;印方有2个师,9个旅,炮兵、 装甲兵 各一部,兵力约3万人。 [7] 该阶段,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在东线 瓦弄 方向和西线西山口一邦迪拉方向实施反击,基本歼灭 印军 第四师 和第十一旅等部队,迫使印军残余部队全线溃逃。 [12] 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自次日零时起全线停火、自12月1日起后撤20公里,并重申和平解决争端的三项建议,交还 印军 武器、弹药和物资,释放被俘人员,表明了中国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之后中国继续通过外交途径推动和平解决 中印边界问题 。 [16] 本次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共计阵亡722人,负伤1697人,并缴获印方大量武器装备;印方共计阵亡4885人,负伤1047人,共计被俘第七旅旅长约翰·帕舒拉姆·达尔维(John Parshuram Dalvi)以下3968人。 [10] [11] 这场战争对 中印 两国及 国际社会 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这场战役打击了印度政府的侵略扩张行径 [17] ,提升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 [18] ,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9] ;对于 印度 ,战争暴露了其军队在战术决策、部署协调、后勤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了重大的军事和人员乃至经济的损失 [20] 。此后中印双方经历了多轮冲突-和谈,通过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和军长级会谈加强沟通协作,旨在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之前,双方严格遵守当前的实际控制线。 [21] [22] [23] 尽管后续存在1987年桑多洛河谷对峙、2013年帐篷对峙、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以及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等在内的边境摩擦事件,但双方均通过外交途径缓和了局势,避免了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24] [25] [26] [27] 对这场战争 国际社会 评价不一,一方面有评价认为 中国 的决定和行动有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也有批评声音指出战争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18] [28] 英国 学者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Neville Maxwell)认为,这场战争是印度政府的错误,其总理 尼赫鲁 将战争强加给了中国人。 [29] [2] 中国国内学者指出,这场战斗为 中印 边界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并为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8] [19] [30]
战争背景
西藏的历史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