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

秦末汉初大儒
叔孙通(生卒不详),复姓叔孙,名通,薛邑(今山东省滕县南)人,儒生。[1]
叔孙通本是秦朝的待诏博士,在秦二世时升为博士,此后又追随项羽,接着投降刘邦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从汉,拜博士,号稷嗣君。[2]刘邦不认同叔孙通的儒者身份,但叔孙通很懂得变通,从儒服立即换成了短衣,为此刘邦很高兴。后来叔孙通受到刘邦重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为汉朝建立了礼制制度。他省略掉古代礼仪中的繁复之处,并结合秦朝的礼仪,制定出一套新的礼仪。使这位登基不久的汉高祖体会到了儒家之礼带来的权威感,也为后来的几位皇帝全面接受和推广儒家观念奠定了基础。[3]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叔孙通力谏阻挠,欲以自杀相抗。孝惠帝即位后,曾在通往宗庙的路上修建复道,叔孙通认为是不敬,又因“人主无过举”,谏议在渭河北修建原庙以立孝本。[4]
降汉之初,叔孙通举荐群盗壮士;汉统天下后,叔孙通征集儒生,制定仪礼,破除群臣“拔剑击柱”的危机,安定天下。[5][6][7]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对叔孙通通过“进退与时变化”的处世之道从而“度务制礼”的功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汉家儒宗”。[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