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895年-948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刘暠(gǎo),[1]沙陀族,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947年-948年在位)。[2][3] 刘知远自幼体弱多病,沉默寡言,脸色威严,长大后,与后晋高祖石敬瑭皆为后唐明宗帐下偏将。石敬瑭担任后唐太原节度使时,刘知远在石敬瑭[táng]手下任押衙(五代时没有品级的武官)。石敬瑭建晋称帝后,天福二年(937年)刘知远迁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节度使,后又担任归德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今山西省西南)、北京留守等职,颇受重用。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后晋皇帝,与契丹断绝关系,为避免刘知远居功有异志,先后封其为太原王、北平王,拜北面行营都统。引起了后晋和契丹的战争。开运四年(947年)一月,契丹攻入后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晋灭亡。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即位,六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十一月,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