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天福地-抖音百科
洞天福地是道教对神仙与真人栖居的名山的称谓[1],其地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2]。北宋张君房在所著《云笈七签》中,将中国的道教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3]合称洞天福地。洞天,取自“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意指神仙居所与诸山相连,可通天地,形容其奇妙玄奥[1]。 古人认为神仙大多居住在名山之上。早在战国末期,燕国与齐国的方士就声称,东海中有蓬莱、瀛洲、方壶三座神山,西方有昆仑、阆圃两处仙居。后来,张君房这种将栖居合称为洞天福地的说法被道教各派公认[1]。 洞天福地的由来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景,或兼有山水。道教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gào]·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远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早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