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卫星导弹

用于摧毁卫星和航天器的导弹
卫星导弹(Anti-satellite missile)是用于摧毁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的导弹。可以从地面、空中或太空发射,能自动发现和跟踪目标,通过引爆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将目标击毁,也可利用导弹弹头直接碰撞目标。[1][2]它和导弹的发射系统、空间观测网、地面监控站共同组成反卫星武器系统。[3]
各国开发军用卫星同时也重视反卫星武器研制,20世纪60至70年代主要研制反卫星导弹。[4]1959年6月,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两年后,美国就使用一架B-52战略轰炸机近地轨道的靶标卫星发射了一枚“大胆猎户座”卫星拦截弹。1960年,美国正式出台“卫星监视与拦截器拦截计划”。同年,苏联开始了“神风”卫星拦截器的试验。1964至1975年,美国试验和使用“托尔”中程弹道导弹充当反卫武器系统[5]1976年,美国开始研制空射反卫星导弹;[6]1985年9月13日,美国首次成功地用机载反卫星导弹击毁一颗在500多千米高轨道上的军用实验卫星。[7]
2007年1月6时30分,中国从西昌发射了一枚“反卫星导弹”,成功地击毁了已经退役的“风云-1C”气象卫星。[8]2019年3月27日,印度用反卫星导弹成功击落一颗低轨道卫星。这使印度成为继美、俄和中国之后第四个掌握反卫星技术的国家。[9]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