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沟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氧化沟(Oxidation Ditch,OD)又称为连续循环式反应器(Continuous Loop Reactor,CLR),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属于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1]
氧化沟一般由沟体、曝气设备、进出水装置、导流和混合设备组成,沟体的平面形状一般呈椭圆形,也可以是方形的、圆形的或其他形状的,沟截面形状多为矩形和梯形[2]氧化沟利用循环环式反应池(Continuous Loop Reator)作为生物反应池,并使用一种带方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向反应池中液体传递水平速度,从而使液体在池中循环。最早的氧化沟渠是土沟渠,间歇进水、间歇曝气,从这一点上来说,氧化沟最早是以序批方式处理污水的。[2]
1920年,在英国Sheffield建成了采用桨板曝气机充氧的沟渠形污水处理厂,但曝气效果不理想,被认为是现代氧化沟的雏形。1954年,第1个氧化沟在荷兰海牙北部的沃绍本(Voorschoten)建造并试验成功,其基本特征是跑道型循环混合式曝气池。该技术是由荷兰国立卫生研究所(TNO)的帕斯维尔(A˙Pasveer)教授发明的,故被命名为帕斯维尔(Pasveer)氧化沟。从此开始有“氧化沟”这一专用术语。此后,氧化沟经过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在污水处理中凸现出其独特的特点和优良的处理效果而获得青睐。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和研究这项技术,并应用于城市污水以及石油废水、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印染废水和食品加工废水等工业废水处理之中。[1]

简介

氧化沟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工艺,属于延时曝气的活性污泥法。1954年荷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氧化沟污水处理厂,其原型为一个环状跑道式的斜坡池壁的间歇运行反应池,白天用作曝气池,晚上用作沉淀池,其生化需氧量(BOD)去除率可达97%,由于其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兴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