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经基因测序和化石形状研究被证明是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古人类种群,并与尼安德特人构成姐妹族群关系。2008年,安托里·德 列凡科教授和米查尔·舒恩科夫教授发现了丹尼索瓦人化石。David·Reich团队与Svante·Pääbo团队于2010年对该化石进行DNA研究,确认其为新的人类种群,并命名为“Denisovans”。Matthias·Meyer研究小组于2012年成功重建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全序列。2019年5月,中国甘肃省的夏河人化石被陈发虎团队确认为16万年前的青藏高原上生活的丹尼索瓦人的遗存。[3][8][9]同年,《科学》杂志将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之一。[10] 丹尼索瓦人被推论为在更新世晚期生活于亚洲大陆,距今约20多万年至5万年前,其灭亡的原因可能是在与晚期智人的竞争中被驱逐所致。[11]古人类DNA证实,丹尼索瓦人曾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12][13][14]丹尼索瓦人分布范围为东北亚西伯利亚到东南亚热带亚洲的。[7]目前已明确为丹尼索瓦人的是丹尼索瓦洞窟化石和夏河人化石,出土证物表明二者都能使用石器工具,其中夏河人会狩猎、用火。[15][16]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基因显示和尼安德特人、智人隔开100万年,但核基因显示其为尼安德特人的兄弟群,因此其母系可能来自先驱人。[17]但和两者又存在一定差异。在外观上,丹尼索瓦人拥有脸宽而突出,下巴不明显和臀部较宽等特点,其牙齿结构与尼人和智人相比更接近共同祖先海德堡人。[1]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曾多次发生混血。[5]美拉尼西亚人体内含有1.9%-3.4%的从丹尼索瓦人传下来的基因成分。中国藏族人体内的EPAS1基因来自丹尼索瓦人。[18][19] 丹尼索瓦人的研究,拓宽了人类对于古人类种群的认知,有助于对现代人的起源和迁移、环境适应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化。[20][21]在研究丹尼索瓦人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和方法为其他古人类化石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19]丹尼索瓦人的发现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突破之一。中国夏河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则入选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22][14] 定义和命名
2008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的安托里·德 列凡科教授和米查尔·舒恩科夫教授在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交界附近,即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里,发现了一个未知物种的年轻女性的第五指骨,科学家叫她X女性。[23]同从洞穴中发现了一截幼年人类指骨碎块,因其体积较小而无法提供足够的体质形态信息来进行种属归类。[3][24]丹尼索瓦洞穴(Denisova Cave)是以18世纪住在那里的俄罗斯隐士丹尼斯(Denis)命名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