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维雪

吕维雪
吕维雪[1],1930年1月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教授。上海市人。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至1958年赴苏联进修。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技术顾问,中国电子学会生物电子学会第一届副主任。早年从事数控机床及自动加工线的研究,1977年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指导完成体表电位系统、微血管血压检测系统、自动跟踪显微镜、间接动态血压监视系统等研究。编著《机床的数字程序控制》《曲线数字程序控制系统的设计》《微处理机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2001年3月,因患胆结石浙医一院误诊并错误手术而逝世。[2]

人物生平[3]

小时候在上海长大,曾就读于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中学,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他的两位哥哥、堂兄弟等都先后去香港马来西亚发展,而吕维雪则选择了留在祖国大陆,决心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贡献,后来他的兄弟在香港大多成为颇具实力和影响的进步实业家,在吕维雪的影响号召下,他的兄弟是较早回上海、天津等内地投资办厂的一批香港实业家之一,并且在浙江大学设立以吕氏兄弟集体命名的“吕氏奖学金”,这虽是后话,但这可以从某一侧面说明吕维雪一生对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热爱。
1951年,吕维雪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同年留校任教。他勤奋工作,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及全苏机床研究所进修和工作,并任该所自动化组副组长,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他是最早参加苏联计算机控制研究的人员之一,参与设计和实现了由我方负责的苏联第一批数控机床中的数控计算装置,获得了苏联机械工业部科研成果奖和发明证书。
1961年,吕维雪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动态测试技术及仪器专业,他首次在机械类教学计划中引进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由他领导研制的“笔式记录仪”、“X-Y记录仪”、“方向图记录仪”、“伺服数控绘图仪”等均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参与设计研制的步进电机控制线路获得了国家发明证书。1965-1966年参加高速摄影机的研制,该高速摄影机成功拍摄了我国“两弹”试爆的过程,高速摄影机项目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58-1976年期间,吕维雪历任浙江大学机械系机制教研室主任、光仪系自仪教研室主任、科仪系主任。1982-1988年担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86-1988年兼任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