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

科研仪器设备
显微镜,是由一个或几个透镜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使之成为人肉眼所能看到的物体。[1]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2]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1876年,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1886年,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他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了一片新的解像天地。1930年,Lebedeff(莱比戴卫)设计并搭配出第一架干涉显微镜,另外由Zermicke (泽尔尼克)在1935年发明出相衬显微镜。两人将传统光学显微镜延伸发展到相位差观察,使生物学家得以观察染色活细胞上的种种细节。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科学家能观察到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52年,Nomarski(诺马斯基)发明了干涉相位差光学系统。1981年,Allen and Inoue(艾伦及艾纽)将光学显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强对比。1988年,Confocal(共轭焦)扫描显微镜在市场上被广泛使用。[3]
根据所用光源的不同,显微镜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1]按显微原理不同,则可分为偏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数码显微镜。[4]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其成像原理为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组合成完整的光学成像系统来放大被观察物体影像。[5][6]电子显微镜由镜筒、真空系统和电源柜三部分组成。[7]其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8]显微镜作为一种科学仪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物理、冶金、酿造、医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在材料分析领域,显微镜是揭示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联性的重要工具。[9]

简史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