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民俗活动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古称“开水节”,又称放水节,[2]川西平原源远流长的岁时节令习俗、生产商贸习俗和民间祭祀习俗,流传于四川省都江堰地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3][4]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民间以斗牛的方式庆祝放水节。到了宋代,清明放水节的斗牛戏发展为剽羊祭祀。在元明时期,放水节主要以祭祀内容为主。清代,随着明末清初四川战乱的平息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官方祭祀李冰和民间庆祝清明放水节的民俗活动逐步定型。清朝廷于雍正五年(1728),勅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并下旨规定春秋两季祭祀。[5]1990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李冰父子“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造福于民”的精神,都江堰恢复了放水节。砍杩槎放水的盛况在鱼嘴上游百丈堤处得以重现。[2]2024年4月4日,都江堰放水节“放水大典”启幕,以“古法祭祀、古法截流、古法放水”为主线,融合现代演绎与古代祭祀,完整再现了古法围堰、截流、祭祀、放水等环节。[6]
都江堰放水节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民俗价值。每年放水节也标志着都江堰正式开启成都平原新一年的春灌。[6]

历史沿革

起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