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人

伤寒温病学学术泰斗
宋爱人(1897~1963),男,原名鼎基,一名翼,号翼庐,江苏吴江同里人,汉族。著名中医学家,伤寒温病学学术泰斗,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始人之一。

人物简介

宋爱人世代行医,幼承家学。195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平及门弟子众多,计有沈奎贤、陈树人、张浚国、顾德源、张景农、顾斌等十八人,皆为一方名医。解放前曾任中央国医馆理事、重修南阳医圣祠董事,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教授,伤寒温病教研组首任组长,江苏省政协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入选“百年名医中医临床家”。

主要经历

宋先生生于中医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入小学,14岁上初中,初中毕业后留在当地的二铭学校担任书法、国画教师,18岁随父寅伯先生学医。1920年师从姑苏七子山名医顾允若继续学习中医内科,1925年学成回乡,开业行医,始有医名。1928年应顾师之召,到姑苏顾允若诊所担任小号,并协助对其他弟子的教学工作,致力于伤寒、杂病,得起真传。1930年与苏州王闻喜等组织“医钟社”,抗议国民政府的废止中医政策。1935年7月参加南京召开的中央国医馆第二届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国医馆理事会理事。1936年春,告别恩师,在苏州盐桥对面的干将坊另立诊所。翌年7月,宋氏诊所遭侵华日寇轰炸,家具书籍无一幸存,宋先生只好返乡避难。一年后,他重赴苏州,于观前街恒山堂药店再辟诊所,直至1950年夏才将诊所迁入颜家巷12号宅内。1951年任苏州市中医工作者协会中医主任,1954年在苏州市中医进修班讲授《伤寒论》课程,同年6月参加江苏省中医座谈会,提出创办中医实验医院及中医进修学校的建议。1955年受聘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担任《伤寒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伤寒论讲义》。1957年任江苏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创建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室,主持编写和审定第一版《伤寒论》和温病学的本科教材——《伤寒论释义》《温病学新编》,教学之余兼任江苏省中医院临床工作。1963年1月18日,宋先生因罹患胃癌与世长辞,享年66岁,噩耗传来,杏林震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