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深处的“大兵”-抖音百科
《天山深处的“大兵”》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斌奎于1980年发表的作品,刊于《解放军文艺》1980年9月号这篇小说发表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引起较大反响,主要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军人"形象,并且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宏扬了一种包含着献身精神和顽强进取意志的人生观。1980年发表的《天山深处的“大兵”》引起较大反响,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八一文学奖。[1][2] 内容简介
北京姑娘李倩出公差来新疆。这天,她请假独自拦车到了天山脚下一个名叫“干沟”的地方,准备和恋爱两年多的男朋友、工程兵某部副营长郑志桐断绝恋爱关系。没想到干沟只是部队留守处,郑志桐和战士们都在天山深处施工。留守处几排房子空空荡荡,只住着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少妇。那少妇衣服上别着一朵小白花,两眼哭得通红,颠来倒去说着同一句话:“海洲,我应该在你身边,我对不起你呀——”。穿山风卷起沙尘充满整个天空,四下一片昏暗,李倩心里烦闷极了。她担心见了郑南桐的面开不了口,想留下一封信就回去,但在写下“郑志桐同志”这个别扭的称呼之后,她写不下去了。想起志桐那魁伟的身躯和那双热情的黑眼睛,她心里充满了矛盾。而且,五连韩连长已经把她到来的消息用电话通知了郑志桐,第二天,工区领导坐车来 接那位哭哭啼啼的少妇。并且带来了郑志桐给李倩的纸条。李倩再也呆不住了,于是钻进装菜的卡车进山。卡车行驶在通往天山深处的盘山路上,李倩不由得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郑志桐也是北京人,上中学时他们是同班同学。1971年,在一次动员上山下乡的大会上,郑志桐公开跳出来质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完全应该,可中国真的不存在失业问题了吗?”他因此受到批判。开批判会那天,红卫兵小头头李倩第一个上台发言,但郑志桐有意剃了个大光头,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破坏了批判会的严肃气氛。没想到过了几天,郑志桐又第一个贴出大字报:“我坚决要求去陕北插队”。他被批准了,而且和李倩分到同一个村。那时李倩为了表达自己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已经把名字改成“李耕耘”。在去陕北的途中,李倩挑衅地问:“你应该在北京等待就业呀!干嘛到黄土高原上来?”郑志桐反唇相讥:“你知道美国的西部是怎样开发的?你对我国古代屯垦戍边的国策作何解释”?然后发出爽朗的大笑。在农村熬了两年,美丽的幻想破灭了,知识青年们纷纷找门路回北京,还把下乡积极分子李倩作为 出气对象。而郑志桐却穿着一双陕北老布鞋,一声不响地劳动,一声不响地吃饭,此外就闷头读哲学书。他对李倩说:“老根据地的人民养活了革命,至今却连黑豆和糜子也吃不饱。怎么办?他们也去自杀?也调到城里去?我们要思考,要探索,蹚出一条治国利民的道路”。他说他要去当兵,体验一下紧张的军营生活,推开另一个认识社会的窗口。李倩看到了郑志桐那颗热情而坚毅的心,不由得萌发了爱戴之情,但郑志桐参军到四季脱不下棉衣的柴达木盆地野马滩去了。1977年,李倩已从陕北调回北京。在一个冬夜,她偶然遇到了身穿军装,英姿勃勃的郑志桐。这时郑志桐已经是工程兵某部副营长,正在天山深处参加施工,29岁了还独身,这次团长是专门命令他回北京找对象的。他用火辣辣的眼光看着李倩,深藏在李倩心底的感情也复苏了。郑志桐回部队后,李倩寄去了试探性的信,但没有回音。不久郑志桐来北京军事学院进修,见了李倩,坦诚地说:“现在不是前些年了,边疆兵受歧视。上次回北京我看够了一些人对大兵的冷眼,我不能忍受这种污辱!”“我知道你调回北京不容易,我又何必干扰你的生活道路?”但李倩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和郑志桐相爱了。李倩母亲很高兴,但对郑志桐在新疆工作不满意。李倩的朋友小田和咪咪则嘲笑她:“现在什么年月了?还找个大兵,土拉叭卿的”。 在一个舞会上,咪咪想看郑志桐的笑话,要求他跳舞,没想到郑志桐真的托着李倩跳起来,舞步又灵活又潇洒。郑志桐看不惯小田、咪咪这种依仗父母的权势寻欢作乐、精神空虚的人,对李倩说:“十年浩劫最大的罪孽就是把我们的思想训练成了机器,只剩下两种功能最发达:一是彻底的否定,二是狂热的崇拜。我们下农村有什么错?栽扎根树写理想之歌的革命热情有什么错?难道我们的心灵上只有深深的伤痕,只有血和泪,连一点真理的亮点也没有?”回部队后,他来信要求李倩断绝与小田、咪咪的交往,随他去新疆生活。而小田和咪咪,则不停地给李倩介绍男朋友,都是高干子弟或者将要出国的留学生。李倩的妹妹也说郑志桐可敬不可爱。李倩陷入了极度的矛盾:婚后两地分居,孩子的教育等具体问题都不能不考虑,而郑志桐决不愿意离开新疆。所以她只好下定决心来断绝恋爱关系..。“坐好!”卡车司机的一声喝斥使李倩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原来汽车已到了海拔三千米的施工区,半空里云雾中一个军人正贴在绝壁上用钢钎[qiān]排除险情,那就是郑志桐。 在工地上,李倩看到了战士们在怎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为建设祖国边疆流血流汗,而且听到了五连指导员余海洲的故事。余海洲结婚十年来一直和妻子分居,孩子由妻子抚养。他身体不好,这次妻子来探亲,给他带了一提包中药,但妻子刚到,他就在大塌方中牺牲了,死前连一副药也没配上吃。留守处那位胸戴白花、两眼红肿的少妇,就是余海洲的妻子。这些事使李倩又悲伤又感动。郑志桐告诉她中国的边疆建设和边防设施如何落后,如何受到北边那个大国的嘲芙,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难道在我们当今人的身上,就没有封建的桎[zhì]梏、没有半殖民地人变态的自卑 和媚骨吗?乐于现状,不求进取,倒是习以为常。可不断向新天地追索的探险精神,敢于同世界人类竞争的伟大气概呢?..城市就那么好吗?污染、噪音,几代人挤一间小房子,公园里人比花多。可看看我们这里的土地,有什么忧愁、烦恼消除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