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公国

汉献帝刘协被废除后建立的公国
山阳公国(公元220年[5]-公元307年[1]),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后,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建立山阳公国(今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东),位于司州河内郡,国都浊鹿城,食邑为一万户。[2][3][4]
山阳公国历经四任山阳公。公元220年,山阳公刘协建山阳公国。公元234年,山阳公刘协贬封为公后14年即魏明帝青龙二年农历三月去世,葬于禅陵(陵址在今焦作市修武县城东北古汉村南),追谥汉孝献皇帝。[6]刘协之孙刘康袭第二任山阳公,在位51年,西晋代魏后仍旧袭爵为山阳公,直至晋太康六年(285年)去世。他的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任山阳公,刘瑾在位4年,于太康十年去世,由他的儿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代山阳公。公元307年7月,刘秋死于五胡之乱。[1][5]

建立背景

曹操死后,曹丕袭魏王和汉丞相职。一些大臣威逼刘协学习唐尧虞舜把皇帝位禅让给曹丕。220年10月,曹丕如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曹丕称帝后,刘协被贬为山阳公,食邑1万户,位在各诸侯王之上,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二公里处)。山阳公的食邑为一万户,地位在诸侯王之上,向皇帝奏事时不必称自己为臣,接受皇帝的诏书时也不用下跪叩头。[3]

地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