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为阿瞒,籍贯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是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奠基人。[1][2]
曹操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东汉熹平三年(174年),曹操早年以“举孝廉”的方式入仕,期间担任过地方官,期间参与镇压黄巾军,并因功升任济南相。此后曹操安定济南、据守兖州,改编青州军,实力渐增。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此后开始以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先后升任丞相魏王。对内,曹操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韩遂等势力;对外,曹操降服南乌桓、鲜卑等族,统一中国北方。为恢复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曹操减赋税、实行屯田制度,并整顿风俗,为曹魏立国打下基础。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葬于安阳高陵,即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关于曹操墓目前具有争议性),享年66岁。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庙号太祖。[1][3][4]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政治上曹操迎回汉献帝,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始终没有代汉称帝。在用人上,曹操唯才是举,量才录用,赏识、依赖廉洁官员,重视社会教化,整顿社会风气。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实行屯田制度,使得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在文学上,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军事上,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正如汝南名士许子将所说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5][3][6]

人物生平

初出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