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

中医现代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
1
2
干祖望(1912年9月—2015年7月2日),男,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人,[1]中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家,[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3]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学家,[4]中医现代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5]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干老学验俱丰,擅治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疑难杂病,[7]他首先创立中医耳鼻喉科“中介”学说,[8]脱“三因”[]臼;倡“四诊”为“五诊”,[9]调整“八纲”为“十纲”,[10]发现了“喉源性咳嗽”和“多涕症”两个新病种。[11]2015年7月2日,干祖望在江苏南京逝世,[12]享年104岁。[13]

人物经历

1912年9月,干祖望医生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县一个书香门第,5岁就被送往著名的姚石子家塾。1929年2月,拜师马培之高徒钟道生门下,平时除了跟师待诊,还要做扫地、挑水、擦灯罩、配方磨药等杂事。为了学习治疗急性喉梗塞病人施救时常用的擒拿术,苦练“三指抓坛功”。22岁时学成出师,在上海市金山县张堰镇挂牌行医,他听祖父不与名医撞车的告诫,诊病以外科为主,治疗外伤所敷药膏全是自己用麻油熬制,因疗效显著而备受欢迎。在上世纪30、40年代,卫生防疫工作差,每年都有“疫喉”流行,干祖望凭借娴熟的擒拿技术,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
1946年,34岁的的干祖望将诊所迁至松江县城蒋金桥。1951年,个体诊所兼并,干祖望与同道们在松江城建立了第四联合诊所,并设立耳鼻喉科,成为中国第一个挂上“中医耳鼻喉科”牌子的诊所。1935年,进入上海张崇熙主办的东亚医学函授学校学习4年,获得毕业文凭。1947年任松江中医公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师公会监事。1952年,来到北京“中央机关直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进修学习半年。从带额镜、执音叉,到写西医病历,做手术操作,干祖望在短时间内逐步了解了西医耳鼻喉科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掌握了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对一些简单疾病的手术操作也有所了解。1972年,以干祖望为首,江苏省中医院正式挂上了“中医耳鼻喉科”的牌子。
1980年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主办全国中医耳鼻喉科进修班、师资班,此任务就落在干祖望肩上。年近七旬的他接受任务后马上开始赶编教材,编写了《耳鼻咽喉科中医古代文献选读》《中医耳鼻咽喉科总论》《中医鼻科学》《中医咽喉科学》《中医耳科学》等近100万字的书稿,备课、讲课也都是他一人。1980年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学习班,反响良好。之后的1981年、1982年、1985年又连续以“独角戏”的形式举办了5期学习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近100名专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