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亦吾

原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社长
冯亦吾(1903-2000),江苏沛县人。原名守道,后改亦吾,亦作一吾,号逸翁,著名教育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家、诗人和学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培养了如柏杨冯牧佟韦等卓有成就的文艺家。冯亦吾是中国近现代书法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诗歌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学习资源。[1]

人物经历

1903年冯亦吾出生于江苏省沛县城东关。1919年毕业于沛县县立高等小学,小学的国文教师郭爱棠为拔贡生、南社诗人,先生受其影响,产生学习古体诗的兴趣,作诗数十首。1920至1922年,在沛县甲种师范讲习所学习,受国文教师程觐光影响,热衷诗词创作,组织“二五诗社”,与诗友多唱和之作。之后先后在沛县李集小学、刘庄小学、萧县黄口西荫小学等多所小学任教。1925年任沛县田赋处文书兼牙行专员,1928年任沛县教育局文书课长、教育会筹备委员等职。1930年任沛县第一区区长,编印《区政公报》,改泰山庙为东关厢小学,使沛城东厢数百户子女得以入学读书。
1931年先生北上求学,先在北京大学旁听,后考入平民大学新闻系,求学期间即被聘为《北平晚报》记者,勤工俭学。1932年,由教育家、思想家胡石青先生(1880—1941,河南通许人,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介绍到黎明中学任国文教师。1933年,入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同时兼职为《北平晚报》撰稿并负责编排副刊。期间,还曾兼任过一年的平民中学教务主任之职。在辅仁大学附中执教的12年中,颇受师生爱戴,得陈垣校长信任和赞许,受其指导阅《四部丛刊》,并从其学习为文做注释的方法。受陈垣校长委托,多次为其校阅稿件。在陈垣校长60寿辰之际,沈兼士等领衔送寿屏,先生则为骈体序文详做注释,陈垣校长则以此注释为话题同先生论治学方法。1936年,兼任《晨报 • 农村研究》副刊主编。1943年至1944年,在辅仁大学附中任教的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讲授社会政策。时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余天休博士主编《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向先生约稿,先生撰写《统制经济研究》《中西节日与民族习惯》《家庭制度之我见》《书画同源考》等文章在该刊上发表。1946年,先生赴东北工作,先后任东北生产管理局专员、产业处副处长、处理处处长、业务处长等职。
1947年,兼任辽东学院教授,讲授和研究工商管理。1949年从东北返回北京。1951年后,先后在北京十一中、女十中、五十六中、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师古典文学教学班”、西城区干部业余大学“古典文学班”等处任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