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

鳞翅目夜蛾科多食性作物害虫
小地老虎(拉丁名:Agrotis ipsilon)俗称土蚕、切根虫,是鳞翅目夜蛾科多食性作物害虫,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头、胸及前翅褐色或黑灰色,前翅前缘区色较黑,有肾状纹、环状纹和棒状纹各一,肾状纹外有尖端向外的黑色楔状纹与亚缘线内侧2个尖端向内的黑色楔状纹相对;卵半球形,直径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呈棕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7-50毫米,黄褐至黑褐色;体表密布黑色颗粒状小突起,背面有淡色纵带;腹部末节背板上有2条深褐色纵带;蛹体长18-24毫米,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1对臀棘;雄蛾抱器瓣端部肥大,阳茎无角状器。[1][2][3]
小地老虎呈世界性分布,在中国遍及各地,但以南方旱作及丘陵旱地发生较重;北方则以沿海、沿湖、沿河、低洼内涝地及水浇地发生较重;南岭以南可终年繁殖,由南向北年发生代数递减。[2]小地老虎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或其他隐蔽处,夜晚外出活动,取食,交尾;成虫具强烈的趋化性,喜欢取食带酸甜味的汁液;对黑光灯和频振灯趋性较强。小地老虎成虫羽化后3-4天交尾,交尾后第二天可产卵,每头雌蛾通常能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可达2000粒。[4]
地老虎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不仅可以危害粮食、蔬菜作物,还可以危害林木、果树和花卉等苗木,是地老虎中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世界性害虫。小地老虎同时也是一种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害虫,其迁飞能力极强,可连续迁飞500千米以上。[5]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7 - 23mm 、翅展 40 - 54mm 。头、胸部背面暗褐色,足褐色,前足胫、跗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末端有灰褐色环纹。前翅褐色,前缘区黑褐色,外缘以内多暗褐色;基线浅褐色,黑色波浪形内横线双线,黑色环纹内一圆灰斑,肾状纹黑色具黑边、其外中部一楔形黑纹伸至外横线,中横线暗褐色波浪形,双线波浪形外横线褐色,不规则锯齿形亚外缘线灰色、其内缘在中脉间有三个尖齿,亚外缘线与外横线间在各脉上有小黑点,外缘线黑色,外横线与亚外缘线间淡褐色,亚外缘线以外黑褐色。后翅灰白色,纵脉及缘线褐色,腹部背面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