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蕨科(拉丁学名:Thelypteridaceae Pic. Serm. (1970))属于薄囊蕨纲植物,是蕨类植物目中约有900种蕨类植物的一个科。在20世纪初和中期,所有金星蕨科植物都被归类为鳞毛蕨属(Dryopteris),因为它们的孢子囊形状相似。然而,这些植物之间 存在许多差异,现在它们被单独归类为一个科。遗传证据表明,该科显然是单系群。金星蕨科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支系,2016年的蕨类植物系统发育学小组分类(PPG I)将其认定为两个亚科,金星蕨亚科(Phegopteridoideae)和金星蕨亚科(Thelypteroideae)。它们的属的划分被描述为“高度有争议和波动”。该科包括几个难以区分的物种复合体,似乎代表了一次显著的进化放射。一些研究者将整个金星蕨科归入金星蕨属(Thelypteris);另一些将该科分为多达30个属。另一种选择是将大部分物种归入金星蕨属(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亚属和组,对应于其他作者的属),但将鳞毛蕨属(Phegopteris)和大金星蕨属(Macrothelypteris)分开。还有一种选择是将该科分为大约六个属。2016年的蕨类植物系统发育学小组分类(PPG I)接受了30个属,2021年的一项金星蕨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将一些Pronephrium属的物种分离出其他属。已经灭绝的Holttumopteris属来自塞诺曼阶的缅甸琥珀,被认为与金星蕨科有亲缘关系,但有几个重要的诊断性状没有保存。 形态特 征
金星蕨科为地生蕨,叶为单一或一回羽状复叶,下羽片多少较短。每个小列片有羽状小脉,相邻两组小脉会相连,且从结合点再长出一条连接叶缘缺刻的脉,是所谓“小毛蕨脉型”,全世界仅金星蕨科鳞片长毛。孢子囊堆为圆形或线形,大多没有盖膜。陆生植物。根状茎粗壮,具放射状对称的网状中柱,分枝或不分枝,直立、斜升或细长而横走,顶端被鳞片;鳞片基生,披针形,罕为卵形,棕色,质厚,筛孔狭长,背面往往有灰白色短刚毛或边缘有睫毛。叶簇生,近生或远生,柄细,禾秆色,不以关节着生,基部横断面有两条海马状的维管束,向上逐渐靠合呈U形,通常基部有鳞片,向上多少有与根状茎上同样的灰白色、单细胞针状毛,罕有多细胞的长毛或顶端呈星状分枝的毛。叶一型,罕近二型,多为长圆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少为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通常二回羽裂,少有三至四回羽裂,罕为一回羽状,各回羽片基部对称,羽轴上面或凹陷成一纵沟,但不与叶轴上的沟互通,或圆形隆起,照例密生灰白色针状毛,羽片基部着生处下面常有一膨大的疣状气囊体。 叶草质或纸质,罕为革质,干后绿色或褐绿色,两面(特别是叶轴、羽轴和主脉上面)照例被灰白色单细胞针状毛,极少光滑无毛;羽片下面往往饰有橙色或橙红色、有柄或无柄的球形或棒形腺体,偶有沿叶轴和羽轴下面被小鳞片。孢子囊群或为圆形、长圆形或粗短线形,背生于叶脉,有盖或无盖;盖圆肾形,以深缺刻着生,大都多少有毛,宿存或隐没于囊群中,早落;或不集生成群而沿网脉散生,无盖。孢子囊水龙骨型,有长柄,在囊体的顶部薄壁细胞处或囊柄顶部常有多种类型的毛或腺毛。孢子两面型,罕为四面型,表面有瘤状、刺状、颗粒状纹饰或往往有翅状周壁。原叶体绿色,心形或伸长的心形,常有阔翅,对称,往往具毛或有柄的腺体。染色体基数从27至36(缺28)。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