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盹(?~1371),法名遍照,号清闲居士,是高丽王朝末期的僧人,高丽恭悠王时期的宠臣。辛盹是其还俗后的名字。1366年设立田民辨正都监后,他担任判事。当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辛吨将大庄园主的土地分给穷人,并将庄园主的私人奴婢恢复为良人,受到了下层百姓的拥戴。[1]
人物生平
辛旽是灵山人,自幼出家为僧,法名遍照。他的父亲不详,母亲是桂城县(灵山与桂城均在今韩国庆尚南道昌宁郡)玉川寺(《东国舆地胜览》记作玉泉寺)的奴婢。由于当时子女身份从母的制度,遍照被当作贱民,受人轻视。 有一天,高丽恭愍王梦见有个人拔剑行刺,一个和尚救了自己,醒来后将这梦告诉明德太后洪氏(恭元王后)。碰巧这时,上将军金元命给他介绍了遍照,恭愍王看到遍照与自己撞脸,大为惊讶,和他说话时,也是应对如流,高深玄妙,自称得道,句句都说到恭愍王的心坎里。恭愍王原本就信佛,又惑于此梦,便屡屡召他入宫。他每次进宫应召时,总是穿着一件破僧衣,恭愍王更加看重他,每次赠予洁净的衣服饮食,甚至连袜子都顶在头上馈赠给他。李承庆、郑世云等大臣认为他惑乱君王,将要杀他,恭愍王便秘密令遍照躲避,这大致是1359年的事。 等1364年李、郑二人相继死亡后,遍照蓄发为头陀,再次入宫,恭愍王赐号清闲居士。当时高丽王朝风雨飘摇,恭愍王一直想改革国政,奈何利益集团盘根错节,草野新进又不可用,所以想物色一个“离世独立之人”来主持改革。他与遍照接触久了以后,觉得他很有能力,而且又出身卑贱,是适合的人选。后来恭愍王心爱的鲁国公主(仁德王后)去世,对他打击甚大,更是无心处理朝政,便决定将大权委任给遍照,请求遍照出山救世。遍照表面上不依,恭愍王多次恳求,于是他说:“老衲听说王与大臣老是听信谗言,希望不要这样,就可以造福世间了。”恭愍王便手书盟约:“师救我,我救师,死生以之,无惑人言,佛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