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岛

山东青岛的景点之一
小青岛是一座海拔为17.2米,面积0.012平方千米的小岛,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是山东省青岛市的景点之一。小青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的冲蚀下逐渐与陆地分离,形状逐渐如同一把古琴,并且相传在小青岛听到的海浪拍击海滩和礁石的声音如同古琴弹奏出的乐声,因此小青岛也被称为“琴岛”。[1][2]
小青岛的名字最早出现于1751年的《灵山卫志》。[3]1898年10月,德国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小青岛这座小岛被德国人称为“阿尔柯纳岛”,并在岛上着手修建灯塔。 1904年,用白色石灰石砌成的高12.5米的八角形灯塔建成并投入使用。1922年青岛回归后,胶澳督办公署将小岛重新命名 为“小青岛”。1938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小青岛成为日军驻地,并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形成陆连岛。 新中国解放后小青岛被中国海军快艇支队沿用,并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1982年12月25日,海军青岛水警区将该塔交青岛航标区管理。[2]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小青岛已经被开辟为公园,并对外开放。全岛以栽植黑松为主的基础上,还栽有樱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观赏植物。小岛南部有一个非常小巧的广场,广场中间立有手抱古琴、目视海面的“琴女”雕塑。[1]小青岛灯塔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2]

历史沿革

四十年代初东面筑起初具规模的“防波堤”与陆地相接,后有人视其形如琴,又名琴岛。1898年,德国租占胶州后,在岛上建起灯塔。解放后,该岛一直为中国海军快艇支队沿用,并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现塔高15.5米,塔身白色,呈八角形,是国内外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标志。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塔上的红灯与栈桥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故“琴屿飘灯”被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被作为青岛市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