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摇滚

流行于美国的摇滚乐流派
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是一种摇滚乐流派,其源自迷幻文化及使用迷幻药而产生的思维骤变,与车库摇滚及民谣摇滚属同一时期。迷幻摇滚介于早期以蓝调为基础的摇滚音乐,至前卫摇滚艺术摇滚、实验摇滚、硬摇滚,甚至重金属间的过渡时期。迷幻摇滚乐手们在音乐中极力渲染如梦似幻的感觉,以非常规的方式造就了一批具有奇异美感的音乐。迷幻摇滚同时并融入了非西方的音乐元素,如印度音乐的拉格(raga)与西塔琴(sitar)。迷幻摇滚深受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它的声势在60年代末期达到鼎盛,英美两地分别涌现出一大批极富特色的迷幻摇滚乐队。迷幻摇滚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摇滚乐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它的特色在不同地域及乐队身上会有截然不同的体现。代表乐队诸如平克·弗洛伊德等等。

基本介绍

迷幻摇滚指受吸毒产生的幻觉体验激发而创作的摇滚音乐。1966年,“第十三层电梯”(Thirteenth Floor Elevators)演唱组在奥斯丁出版了第一张专辑,旧金山的“杰弗逊飞机”(Jefferson Airplane)乐队紧随其后,而“数五下”(Count Five)的《疯子的反应》(Psychotic Reaction)进入了排行榜前5名。电台DJ对此类音乐的大力宣传使歌手们深受鼓舞,竞相效尤,纷纷用大量模糊的电吉他声、反馈噪音、电子合成器声以及单纯的高分贝噪音充斥自己的作品,以此模拟想象中大麻和麦角酸二乙[xiān]胺(LSD)带给人的种种放纵迷幻的感觉。
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嬉皮士运动的产物之一。其音乐特色是震耳欲聋的强烈节奏、尖厉响亮的电吉它单人或双人演奏。不同于重金属摇滚,迷幻摇滚没有一定的曲式,即兴演奏的成分较多,其无旋律的音调变化多端,常常富有精彩华妙的表现。“酸性”(acid) 一词是迷幻剂LSD的俚语代名词,酸性摇滚因为具有狂热的迷幻音乐特点,故有其名。代表乐手、乐队有:Jimi Hendrix、Jefferson Airplane、the beatles、the Doors、the Grateful Dead、Pink Floyd等。这些组合其歌迷都蓄长发、着彩色鲜艳的服装,持有反世俗的态度,这种外在表现与音乐一样重要。
曲风起源
蓝调摇滚、民谣摇滚、具象音乐、拉加、车库摇滚、艺术摇滚
文化起源
文化起源 1960年代中期,美国英国
典型乐器
电吉他贝斯吉他、鼓、打击乐器、电子琴、西塔尔琴、电子合成器、特雷门等
普遍程度
1960年代晚期达到巅峰
延伸曲风
前卫摇滚、新迷幻摇滚、即兴乐团、德国摇滚、新时代、庞克摇滚、前庞克、车库庞克、噪音摇滚、硬摇滚、
哥德摇滚、重金属、幻舞、曼城狂热、低头派、梦幻流行、、交响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