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

晚清诗人
金和(1818~1885)晚清诗人。字弓叔,号亚[páo],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诸生。因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其诗大多反映这些历史事变。诗多长篇,具有散文化的特点。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金和与黄遵宪康有为并举,誉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著有《秋蟪吟馆诗钞》等。

生平简介

金和,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三年,卒于德宗光绪十一年,年六十八岁。父早丧,母为吴敬梓之堂侄孙女。邑增生。少工诗文辞,早年读书江宁惜阴书院,因为文不求合程式,一生与功名无缘。太平岁沦陷金陵,和举家在贼中,谋与官军应,不济,几及于难。迟之又久,次第得脱,而弱小者已强半凋丧。此后主要在长江下游广东一些地方做馆,为幕僚。光绪初年,应聘入上海招商局。金和被称为“振奇人”,敢于指点时事,傲视公卿。思想也较为开通,能接受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在招商局中,他赞许商股承办,并憧憬“他日中国之商人或者亦与外国商人共有外国之海”(《朱公行状》)。
金和亲历危苦,故多沉痛惨澹阴黑气象;而尤痛心于官军之无用,故诗中时露讽刺,有《来云阁诗稿》,刊于光绪十八年(1892)。1914年金氏后人重刊金集,诗集名为《秋蟪吟馆诗钞》,共7卷。又得词66首,刊为《来云阁词钞》;《文钞》1卷,附于《词钞》后。

诗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