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肩(又称:披肩、搭肩),是中国古代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是中国民族服装的重要特征之一。[1][2]因其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故称之为“云肩”。[3] 云肩最初是神话传说中神仙的传统服饰。其作为衣 饰的一种,起源于秦时妇女所着披帛。[4]唐代,结合如意纹造型的云肩逐渐流行起来。[4]宋代时期出现了霞帔和直帔两种类似云肩形式。云肩在元代则较为流行,不仅有固定的形制,制作也趋于规范。[4]明清时期,云肩发展达到鼎盛。民国之后,云肩退出日常服饰,变为传统戏曲专属的行头。[2]在现代,云肩虽然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云肩整体造型外圆内方,造型以领口为中心,结构呈“X”“米”字等放射形。[5]其常用制作工艺有绣、镶、绲、嵌、贴、补、钉、绘等。[6]云肩的典型款式是四合如意式与四方柳叶式[7][1],其他款式还有团花式与寿桃式等。[1] 云肩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服饰艺术语汇,其裁制方式、图腾寄寓、女红技艺均有丰富的内涵与奇巧的创意。[8]其款式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融观赏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俗寓意。[9]
名称
云肩的名称由来与其装饰图案有关,因其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称之为“云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