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

儒学的一门学派
“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心学特点是强调“人心”的作用,故称“心学”。心学也讨论理气、道器、知行、义利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鄙视汉唐的注疏之学。[2]心学是儒家思想的一派,其基本思想就是反教条、反宗法,认为天理不是脱离人心客观存在的东西,天理就在人心之中。[11]
心学思想最早来源于先秦孟子,然而,孟子尽管多次论心,但只是属于道德修养范畴,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心学思想体系。到了唐代,释氏禅学虽直指本心,见性成佛,有一套系统理论,但关心彼岸来世,却不能经世致用。宋代一些哲学家如二程、张载朱熹等人,也探讨“心”的理论,但没有成为他们思想理论的主干部分。直到南宋陆九渊高扬“心学”大旗,心学才终于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12]明代是心学占据主流思潮的时代,其前期有白沙心学,标志着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中叶则有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到晚明,泰州心学和其他学派不绝如缕,正是由于学派混杂,歧义分出,阳明心学思想开始走向衰落。[11][13]在近代,许多文人皆为心学的复苏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心学也由衰及胜,从传统走向现代。[14]
心学代表人物有李翱陆九渊王阳明王艮王龙溪[2][1][3],其主要思想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学反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撼动了封建观念的地位,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当时政治、经济、学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心学提倡官员通过自己的良知和行动去拯救国家,解救百姓,为当时腐败的明朝朝廷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促使一批官员开始体察民情,着力政务,人民受压迫的情况也因此得到缓解;文人们在受到心学的影响后,开始描写现实,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实的笔触记录下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痛快地表达出来;中国古代四大奇书,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也受到了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学潮流之影响。[15][16]

词源与定义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