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手册

1950年在法国创立的杂志
《电影手册》的年轻批评家们提出的最具影响力并于日后获得普遍共识的电影观念,就是“作者论”。后来电影工业中普遍沿用的导演中心制,可以说就是它的一个遗产。“作者论”认为,一个导演对于一部影片占有的分量,应该与一个作家对自己小说占有的分量一样多。而作家的文风同样可以在电影中置换成“个人影像风格”或“视听语言方式”。在新浪潮的创作中可以看到那么多风格迥异之作,联系这一点看,就显然不足为怪了。来自《电影手册》的三位导演,直接决定了六十年代以来法国电影的图景,他们是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和让—吕克-戈达尔。在这些重要的电影作者的影响下,该杂志直到今天仍保持着促进创作实践,关注电影本体的办刊风格。

栏目介绍

《电影手册》常设的栏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导演访谈”,以及对许多不同的民族国家电影所做的深度报道。“作者研究”是该杂志以每期一个重点人物的形式推出的,这些人物不但有电影史中已成经典的大师,比如费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为新近去世的大师推出的纪念专辑,比如库布里克和布莱松专题,同时还有对正在创作的电影导演进行的专题性回顾,比如阿莫多瓦专题,或是北野武专题。进入这个栏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摄艺术片而确立自己地位的电影家,也有在好莱坞商业电影领域中独领风骚的电影导演,比如吴宇森

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栏目的重点是针对重要导演的新作进行评析。影评家对电影史上一些重要影片所撰写的重要评述文章,很多都来自这个部分。比如对《筋疲力尽》、《妈妈和妓女》的介绍,都曾引起极大反响。该栏目也对电影史中的一些经典之作进行回顾式的评介,比如对雷诺阿影片的介绍,我们几乎在每个时期的《电影手册》中都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