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办大学士-抖音百科
协办大学士为中国清代职官之一,品级为从一品。[1]1658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后经反复,1670年再次改内三院为内阁。雍正年间,在内阁大学士之外,设“额外大学士”“协理大学士”,乾隆年间设协办大学士,满人与汉人各两名,成为定制。[2][3] 历史沿革
协办大学士这一职位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对中央官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效仿明朝制度,将内三院改制为内阁,大学士的头衔也随之更改,包括“中和殿大学士”等六衔,至乾隆十三年时调整为“三殿三阁”制。大学士作为内阁长官,若遇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则另派人员协办阁务。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曾先后设置署大学士、协理大学士及额外大学士等职位,但这些均非常设职位,无固定员额。直至乾隆四年(1739年),协办大学士才成为常设职位,并在十三年时明确规定满、汉各设一员。同时,大学士职位也固定为满、汉各二名。 职权与权限
协办大学士作为内阁大学士的副职,其职责主要是协助大学士处理内阁事务。在清代,大学士名义上是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的高级官员,但实际上更多地承担了替皇帝草拟诏书、处理奏章、编写史志等文书工作,以及充任会试考官等职务。当大学士因故不能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时,协办大学士便需承担起署理内阁事务的重任,确保政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