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姥山-抖音百科
旧志记载:“慈姥山上产竹,堪为箫管,属乐府,名为鼓吹山。慈姥山积石临江,崖壁峻绝,为舟楫[jí]避风之所。李白慈姥竹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基本介绍
慈姥山
慈姥山 原名鼓吹山,又名马和慈母山。位于市区西北,濒临长江,距江苏地界仅500米。西南距马和轮渡约1.5公里。山高59.4米,从江中望去,山形颇似头枕江流、身卧江畔的大猫,俗称猫子山。旧志记载:“慈姥山上产竹,堪为箫管,属乐府,名为鼓吹山。”慈姥山得名于南北朝时期。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苦读,累岁不还,其母劝其返宫,太子执意不从,信手将一双竹筷插入土中,表示竹筷如能长成竹子,即随母而归。因母爱真挚,感动天皇玉帝,片刻间,筷子果真长成竹子,后人便将此山所产竹子 叫做慈姥竹或慈母竹,鼓吹山也因此改名为慈姥山或慈母山。后人吟诗赞曰:“皇母适江左,拥子喜且哭;母爱动天地,插筷长成竹。”慈姥山所产的慈姥竹,体圆节疏,是专供宫廷作箫管之用的一种贡品。用此竹制作的竹箫异于众处。西汉辞赋家王褒在《洞箫赋》中把这种竹箫的音韵效果写得有声有色:听其巨音,苦慈父之畜子;其妙声,苦孝子之事父;其仁声,苦凯风纷披。千百年来,慈姥竹曾为许多文人名士所景慕吟颂。梁吴均,宋沈括,明周忱等,都有题咏慈姥竹的诗作。唐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著名的《姑孰十咏》中曾写下《慈姥竹》一诗:“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把慈姥竹箫管之乐比作“龙吟”、“凤曲”,为后人交口传诵。可惜的是,慈姥竹今已绝生。慈姥山积石临江,崖壁峻绝,为舟楫避风之所。北面不远处有一港,名和尚港,相传楚僧真定见矶头浪涌,以杖锡开河于矶后,故名。今和尚港柳树成荫,港前有一木桥,名吊星桥,横跨两岸。村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水乡景色。巅峰临江处昔有昭明太子读书阁,又称昭明太子读书台,始建于南朝,为一座三层古雅楼阁。另有丁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