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解蔽

战国时期荀况及弟子所著《荀子》中的一篇
《荀子·解蔽》是《荀子》中的第二十一篇,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的作品。荀子对先秦诸子的认识论做了批判总结,针对诸子各自的局限性,提出了“解蔽”的主张。“解蔽”即克服蒙蔽,全面的认识事物,主要阐述了荀子的认识论思想。[2][3]
在《解蔽》篇中,荀子认为人们思想上的弊病在于片面性和主观性,对事物缺乏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因此荀子主张"解蔽",要求人们认识事物要以"道"为标准,而认识"道"要靠心,心必多质"虚壹而静"才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荀子强调认识事物是人的本性,外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但人们不可能穷尽一切事物,因此人们要以圣王为师,以王制为法,努力追求圣王之道,才能不被蒙蔽。[3][4]
《解蔽》是一篇论述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朴素辩证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治国之道的重要哲学、政治论文,文章是对先秦的一部分其他学说作出了评论、批评和总结。为后世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5]民国著名学者杨大[yīng]曾言:荀子《解蔽篇》里的思想实在是中国先秦时代的一种独创的思想,对了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

篇名释意

解蔽》是荀子在认识论上反对主观片面性的著名论断,是对先秦诸子的认识论做了批判总结,针对诸子各自的局限性,提出了“解蔽”的主张。“蔽”是闭塞之意,指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解蔽”是指克服这种片面性和主观性,从而进行客观地全面地认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