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覆钵式塔-抖音百科
覆钵式佛塔,俗称“喇嘛塔”,是中国佛塔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尤其在蒙藏地区较为常见。因其主要兴建于喇嘛教(即藏传佛教)的寺庙内外,故而得名喇嘛塔。从历史渊源来 看,佛教意义上的覆钵式塔的具体形制,确立于印度阿育王(Ashoka)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73或268年至前232年),并随后传入中国。[1] 覆钵式塔,由塔座、钵形塔身(覆钵,俗称塔肚子)以及塔刹三部分构成,其形态与构造深刻体现了密教对宇宙生命的崇拜精神。早期设计中,塔座下方设有亚字形方台, 台上则矗立着须弥座,象征着佛教中神佛居住的须弥山。覆钵,即佛钵,作为塔的主体部分,梵文称为antà,原意为卵或子宫,代表着印度神话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寓意着无限的生命之力和至圣的精神空间。塔刹则象征着宇宙之轴,是塔最为崇高的部分,其结构形似一座小型的覆钵式塔,内部通过刹杆直贯串联。喇嘛塔常采用十三重设计,因而被称为“十三天”,多者可达二十一重。作为塔的仰望标志,它起着敬佛礼佛的重要作用。[2]传入中国后,为了更好地体现佛塔的象征意义,人们对早期印度佛塔顶部简单的平头和伞盖装饰进行了改造,于佛塔塔刹的顶端安置了日、月二轮和宝珠,象征着“日月同辉、天下大明、祥光普照”等特殊含义。[3] 覆钵式塔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作为埋葬舍利之地,它象征着佛陀本身,既是佛的象征物,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其次,该塔最初由阿育王建立,用以彰显其权力和统治,传入中国后,同样被统治者用作彰显权力和地位的标志,成为权力与信仰完美融合的产物。最后,覆钵式塔独特的造型与中国本土艺术相融合,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各地的地标性建筑。[4][5] 历史沿革
起源与早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