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鹀

喙为圆锥形头具白纹的小型鸣禽
白眉[]学名:Emberiza tristrami)又名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是鹀科鹀属的鸟类。[1]属小型鸣禽,体长13-15cm。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雄鸟头黑色,中央冠纹、眉纹和一条宽阔的颚纹概为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栗褐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栗红色。颏、喉黑色,下喉白色,胸栗色,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具栗色纵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不为黑色而为褐色,颏、喉白色,颚纹黑色。[2]白眉鹀的自然栖息地是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带,一般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3][4]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中国。白眉鹀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外形特征

白眉鹀雄鸟春羽整个头为黑色,头顶中央有一显著的白色中央冠纹,眉纹白色长而显著,从嘴基直到颈侧,颚纹亦为白色长而宽阔并延伸至颈侧,后颈沾栗红色。背、肩栗褐色有时沾橄榄灰色、具显著的黑色中央纹,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栗红色,有的具灰白色羽缘;翅上小覆羽灰色或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具皮黄色或沙皮黄色羽缘,有的尖端棕白色或白色;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外侧飞羽具窄的白色羽缘,内侧飞羽具红褐色或栗红色羽缘。尾羽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具宽的栗红色或栗褐色羽缘,最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颏、喉黑色,下喉有一白斑,胸和两胁棕褐色或锈褐色、具深栗色或暗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冬羽头上白带沾皮黄色或棕色,颏、喉具宽的皮黄色或淡褐色尖端,使颏、喉部黑色常被掩盖。上体栗黄色羽缘亦较显著。[4]
白眉鹀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头部黑色转为褐黑色或深褐色,中央冠纹、眉纹和颊纹多为污白色有时微沾黄褐色或棕色,颊纹下有黑色点斑组成的黑色颚纹,眼先、眼周皮黄色、耳羽 棕褐色或红褐色。颏、喉白色微沾黄褐色,喉侧具暗褐色条纹,下喉、胸和两胁较雄鸟淡、呈锈褐色或淡栗色,具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其余似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