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被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1][2]
盆景源于中国。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甬道东壁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实录。[3]1979年的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吹响了中国盆景事业恢复与发展的号角。1980年至1981年中国盆景艺术研究科研项目的确立和《中国盆景艺术》的出 版发行,奠定了这种实践的理论基础。中国花卉盆景协会的成立则是它坚实的组织准备。1985年首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取得了第一个大型实践活动的辉煌成果。一年之后的中国盆景地方风格展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则广泛地掀起了提高中国盆景水平、树立中国盆景民族风格的高潮。它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盆景恢复与发展阶段的结束,成为中国盆景事业进入全面复兴和跨入世界大舞台的里程碑。[4] 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5] 盆景一般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它们之间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5]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