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寺建于永乐年间,金刚宝座塔于成化九年建成。明成祖封西番板达来为大国师,赐名真觉寺。成化九年,建中印度式宝塔, 藏级于壁,列塔五,各二丈,寺内建筑百余间。清乾隆十六年至二十六年,寺更名正觉寺,建筑增至二百余间。1761年及1771年寺内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寺内建筑及陈设至光绪年仍保持完好。1987年,成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展陈石刻615件,同年10月7日对外开放。1994年举办“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3] 1961年真觉寺金刚宝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2001年,后楼及转角楼(简称后罩楼)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举办“北京石刻文化展”及露天陈列改陈。[3]
简介
这种高台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称为金刚宝座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如宝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宝座顶上的琉璃罩亭等),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座这类塔中,北京有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其中时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要属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