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牒是中国古代宫廷的一种文献,指中国历代皇族族谱,取其“金玉之贵”之意。[1][3]
中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3]但是清代以前各朝的玉牒大都流失,只有清代玉牒完整系统保存下来。[2]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宗室(直系)玉牒和觉罗(旁系)玉牒两种,宗室玉牒封面颜色为黄色,觉罗玉牒封面颜色为红色。两色玉牒又各按满、汉两种文字编纂。[2]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玉牒,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在世者用朱书书写,已离世者用墨书书写。男女分开登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1]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次纂修玉牒,至1921年溥仪在位时期最后一次纂修,清朝共纂修玉牒28次。[5]其中,最后一次修订的宗室玉牒共7000页,记录了清代宗室男性10余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3]清代玉牒“帝系”为纸本、黄绫面,单册横52厘米、纵89厘米、厚6厘米,“列祖女孙”为纸本、绢面,单册横31厘米、纵48厘米、厚11厘米,“列祖子孙”为纸本、黄绫面,单册横46厘米、纵83厘米、厚68厘米。[6] 清代玉牒的形制、体积、装裱,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它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的价值。[2][7]清代玉牒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齐备的皇室族谱,已被 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6]
玉牒定义
一、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