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就位于斯宅村内,成为斯宅村的金字招牌。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大宅之典范,民居之经典,气势之恢弘,雕刻之精美,十分罕见。斯宅村拥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6年张爱玲在斯宅小洋房过年、写了异乡记等,康有为给斯民小学写过匾,国民党中将斯烈是李宗仁的老师、斯励在上海四一二政变中营救过周恩来,这个村曾走出100多名教授。 地理环境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处会稽山南麓,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属典型的山区,距市区中心26公里,由螽斯畈,斯宅两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户1023户,户籍人口2758人,以高山茶,板栗和香榧[fěi]为主要收入来源。斯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村落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yòu]二年(公元949年),村内至今完整保存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有14处之多,被称为斯氏古民居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千柱屋(斯盛居)、下新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造作讲究,保存完整,其中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工艺更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耕读传家在斯宅村流传久远,这里不仅保留着从旧式私塾到族塾,新学的脉络遗迹,也走出了许多在文教,科技,财经,军事等众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如著名古植物学家斯行键,教育家斯霞,焊接专家斯重遥,历史学家斯维至,棉纺专家斯光霄等等。迄今为止,从斯民小学走出超过100名教授级人物,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周围被青山绿水环绕,风景甚好。由于这里远离城市,许多古迹得以保留至今,值得一游。为什么在穷山僻水之间会建有如此规模和艺术的建筑群呢?在千柱屋大门上方的砖雕可以找到答案:小船出去,赚到钱以后大船回来,并受到尊重。几百年以来斯宅的祖先们就是遵循这一传统,出外赚 钱,将财富带回家乡盖房子,将古代文明凝固在建筑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