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靖

徐思靖
徐思靖(字哲次,号鹤沙)是清朝一位中科举的官吏,江南常州府荆溪县人。他长于诗文,曾任内廷教习。乾隆九年(1744),他被委任为古浪县知县。在短短三年的任期内,他深入了解民情,整顿吏治,为古浪人民兴利除弊,办了4件硬棒棒的大好事。这些举措获得了古浪人民的拥戴,成为他在古浪的一番作为。

人物生平

徐思靖,字哲次,号鹤沙,江南常州府荆溪县人。雍正十三(1735)年乙卯科举人,长于诗文。中举后,任内廷教习。乾隆九(1744)年委任古浪县知县。他在古浪任所的短短三年中,深入山川,了解民情,整顿吏治,很有一番作为。他为古浪人民兴利除弊,办了4件硬棒棒的大好事,获得了古浪人民的拥戴。

人物影响

其一,增设义学,兴办教育。义学,又名义塾,是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共资金筹办的免费供学童求学的学校。当时古浪县只有1所义学,设在"邑之东北郭"(即今县城城关小学东边铁路通过处)。它是靠因土地纠纷,诉讼不公便捐为"学田"的收入为学资的,"岁入不多,供一学而未足也。"古浪县虽小,但地域辽阔,他在深入村寨视察中发现文盲充斥,特别是儿童"不能受其教化","余览而心动焉",深深地触动了他。他以为童年接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将是莫大的遗憾。他说:"过时后学,则勤苦难成。"于是他召集各坝绅士和保甲人等,商讨兴办义学的事。他慷慨陈词:"仅邑之一所义学,择其勤业者益以膏火,而四乡之士,如黑松、安远则去邑或三四十里,或六七十里;如土门,大靖则相距并七八十里,更百有五六十里,如是而欲其以总角之年,担[dēng][],以从事邑[chán]关中难矣!"因此,他大声疾呼:"学不可以不广也。"于是他带头在俸禄中,"每年捐粮四石(折合1600斤),各就本仓领取。"在他的带动下,各坝绅士和富户也都纷纷捐助。就这样在土门、大靖安远、黑松等集镇建起义学4所,并聘请有学识有德行的人为师,一所义学,一名师傅。他倡导义学所遵循的办学宗旨是:"其事洒扫应对,其业礼乐诗书,其行孝友睦姻任恤。""盖养之于童稚之年,雕琢其天良。"同时"尝于课桑视稼之余,单车简从",到各学校去教导学童,"示以礼让,诹以课程",讲解论说,"授以读书亲师之旨"。他主张各学校之间,要互相观摩、切磋、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取长补短,"独学无友,则寡闻孤陋",是不可能造就有用人才的。他以为边陲僻地的兴盛,全在于人才,而人才又在于办好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士风则盛,雅化之成,未必不基于此也。"这是何等有见地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