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寰志略

清朝的徐继畬所著书籍
《瀛寰志略》是清朝徐继畬所著地理书籍,初稿完成于1844年,初刻本问世是在1848年,全书共十卷,15万字左右,配图42幅。[3][2][4][1]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力衰败受西方列强冲击。徐继畲目睹英国人坚船利炮后,意识到不能抱守“天朝上国”心态,了解夷情变得紧迫。1842年,徐继畲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在战争刺激和皇帝鼓励下,通过多方搜集材料,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和外交官,不断考证、搜集相关资料,之后完成《瀛寰志略》的创作。[5][2]《瀛寰志略》以“地球平圆全图”介绍东西半球概况,再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指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是亚细亚最大一国但仅是世界版图中一国,打破“天朝上国”思想束缚,纠正国人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错误认知。[2]
《瀛寰志略》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其对西方政治制度优点的正视和学习,为后来的维新思想家作了政治改革的思想启蒙。[2][6]

创作背景

徐继畬(1795—1873年),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人氏,出身官宦家庭,经科举入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徐继畲受命督兵福建漳州,发誓“以此土为安危,以此城为存亡”。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力衰败,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急需了解世界,改变固有的观念。目睹了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徐继畲意识到中国不能再抱守“天朝上国”心态,启发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了解夷情成为当务之急。1842年,徐继畲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在战争刺激与皇帝鼓励下,他多方搜集材料,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和外交官,不断考证、搜集相关资料。[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