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查德·耶茨-抖音百科
理查德·耶茨(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忽视的大师,也是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被誉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同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推出后即获得成功,与同时期的作品《第22条军规》和《爱看电影的人》共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问世,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此后,耶茨陆续创作了多部作品,如1975年的《扰乱和平》、1976年的《复活节游行》、1978年的《好学校》、1984年的《年轻的心在哭泣》以及1986年的《冷泉港》。然而,耶茨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仍未能出版。 人物生平
1926年2月3日,理查德·耶茨出生于纽约扬克斯市,幼年时家庭生活并不安稳,三岁那年父母离异,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当他们饥饿难耐或等着被人再一次轰走时,”母亲却对着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1944年从埃文中学毕业后,他没有读大学,原因之一是他受海明威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斗争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参军去了法国,像许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一样,他经历过战争,但不幸在军队中染上肺炎,治疗康复后,从德国退役,回到纽约,在此结婚。1951年,他带着军队发给他的肺炎补偿金举家迁到欧洲,在欧洲的几年中,除了写作他什么也不干。他坐在租来的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写,一篇又一篇,但都不成功,《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每一篇投稿。1952年对他来说具有特别意义,这一年,他终于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那是他旅欧一年后写下的十五篇小说中的一篇。 耶茨在用文字建筑他的文学之家时,现实中的家倒塌了,与妻子的关系破裂,妻子带着他们的女儿从伦敦回到美国,暂时分居,1959年正式离婚,两个女儿的抚养权归了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