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待制陈州粜米

元代书会才人所著的杂剧作品
《陈州[tiào]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是中国元代杂剧作品,书会才人编撰。此剧写陈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赈济。刘、杨二人乘机大肆搜刮,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民伸冤。作品再现了宋代封建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天灾人祸中饥寒交迫的真实生活画面,着力刻画了清官包拯刚直不阿的性格。与其他剧作相较,包拯不仅是个铁面无私的为民除害者,而且是个历经宦海沉浮,与百姓分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乔装私访一段,描绘包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品格,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结构排场严谨精巧,是元代包公戏的代表作。

简介

《包待制陈州粜米》写大宋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颗粒不收,人民饥至相食。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救灾。他们不仅私自抬高米价,大秤收银、小斗售米,大肆搜刮百姓。而且还用敕赐紫金锤打死同他们辨理的农民张古。张子小古上告到开封府包拯微服暗访,查明事实真相,智斩了杨金吾,又让小古以同样的方式,用紫金锤击死刘得中,为受害者雪冤。
《陈州粜米》不同于元代一般的公案戏。它涉及了广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诸多的社会弊端。如社会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败、贪官的横行,以及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等。《陈州粜米》所牵动的社会面也是十分广阔的。被告刘得中、杨金吾的背后是刘衙内,还有支持派他们去陈州救灾的朝中诸大臣,甚至还包括那位昏庸的皇帝。打死人不偿命的紫金锤、“赦活不赦死”的赦书,不都是出自那位昏庸的皇帝的手吗?原告看似仅小古一人,实际上他得到包拯的支持,代表了全陈州的百姓。陈州连续乾旱三年,赤地千里,粒米无收。朝廷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大开米仓,平价卖给灾民。可是刘、杨二人把这次赈灾善举当作是发财良机,恶意抬高粮价,城里平民张敝古为百姓出头,与刘得中论理,竟被刘用紫金锤打死。张敝古的儿子进京向包拯告状。包拯闻讯震怒,请求朝廷派他去陈州查明案情。在陈州路上,他化装成农家老汉,沿途暗访,终于查清了刘、杨二人的劣迹。后来,包拯设计巧妙潜入城中,抓获了刘、杨二人,当堂开审,杀头示众。
《陈州粜米》中的包拯形象,是所有元代公案戏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它没有着力去刻画包拯威仪万千,铁青着面孔,十分严肃的神态;也没有过多地描写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料事如神,任何再难的案件,只要到他手里,都能很快得到正确解决的才智。在近现代舞台上,包拯的形象更是被公式化、脸谱化了。只要包拯在舞台上一亮相,就连三岁的孩子也能认出他来。首先在脸谱上给人留下一个鲜明的标志——漆黑的脸上画着一个月牙,人称黑包公;前后左右四位听差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紧紧相随,外加一个书僮包兴;贪官污吏、流氓罪犯,只要一见到他或看到他那无情的铜[zhá],无不吓得胆战心凉;有时在包拯的形象上还加上一些神异迷信色彩。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