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律

明朝宁夏名士
管律(生卒年月不详)是明朝宁夏名士,字芸庄,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另有一位同名的管律(1481年—?),字应韶,号芸庄,陕西庆府长史司军籍,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祖籍直隶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是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家庭富裕,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本人刻苦,天资聪颖,是卫学中的一名佼佼者。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人,并名列乡试“书经魁”。十六年(1521年)登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后退休回到家乡,专心从事教育,再没有重返官场。

履历

管律不喜欢官场的追逐,多年来从教于宁夏卫学,为培养家乡子弟而辛勤的工作。嘉靖十七年(1538年),新任宁夏巡抚吴铠在镇城(今宁夏银川)草创“养正书院”,慕名聘请他为首任教授。由于他“博闻有辞,史发司马,文效子美,乡人皆以‘管子’称之”,得到了官民的普遍敬仰,求文请教应接不暇。他的大量文章虽然大多已经失传,但仍然可以在他主笔编修的《嘉靖宁夏新志》所选刊的少数题记中,人们可以看出,选文皆非一般的官样文章,而是处处反映出他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具有经世致用思想。如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刚入选为新科进士,还没有正式步入仕途时,就对西北边疆茶马互市提出改革建议,他认为官方定价一匹马付十两银,这样低的价银是购不到“强壮膘肥”的好马的,而用这样的劣等马匹武装军队去征战,“欲责其成功,不亦难哉!”所以他要求把每匹马价增加到十八两。嘉靖五年(1526年),他又对边疆现行实施的盐政提出意见,认为自弘治以来,朝廷不允许以“余盐补正课”,造成“余盐盛行,正盐守支日久”的不正常现象。由于两淮余盐大量销往北边各镇,“以苛敛商财”,使“商灶俱困”,私盐难禁,从而“盐法大坏”。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乃复常股存积四六分之制,”纠正了“余盐”盛,“正盐”滞的局面,有利于边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