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部司-抖音百科
水部司[1]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署名称,最初设置于隋朝时期,隶属于工部下的四个部门之一。 历史沿革
水部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朝初期,当时其长官被称为侍郎,由员外郎作为辅助官员。到了隋炀帝时期,这一职位被更名为郎和承务郎,分别由两人担任。唐朝时期,水部司的长官体系发生了变化,由郎中和员外郎共同组成,其中郎中为主管,员外郎为副主管。水部郎中一人的职务等级为从五品上,而员外郎则为从六品上。他们的职责包括管理渡口、船只、桥梁、堤坝、沟渠、捕鱼以及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此外,水部司还设有主事两名、令史四名、书令史九名以及掌固四名。宋代早期,水部司设立了判司事一名,通常由没有具体职务的朝廷官员担任。起初,有关河流湖泊、池塘、沟渠、河道等方面的法令是由三司河渠案负责,后转交给了都水监,而水部司本身并没有实际的职权。直到元丰年间进行了行政改革,才开始由郎中和员外郎直接管理水部司的事务。此时,司内分为六个案件,设置了十三个官吏。南宋时期,都水监并入了水部司。然而,在金朝和元朝时期,由于六部并未区分下属机构,因此不存在水部司这个单位。明朝和清朝时期,水部司被改名为都水清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