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中国历史朝代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由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的赵氏宋王朝。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共传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先后与西夏、蒙等国为并存政权。[1]
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先后任用韩世忠岳飞等人抗金,但主要重用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2][3][4]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支持“隆兴北伐”,北伐失败后再次与金议合,同时大力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文化,开创了“乾淳之治”。[5][6]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在位期间,韩侂胄当权,后来史弥远掌权,直到宋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年。[7]宋理宗赵昀亲政后,推崇理学,改革弊政,出现了“端平更化”的朝政新气象,但之后蒙古南侵,奸臣贾似道当权,南宋国势衰落。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5年),军事重镇襄阳樊城失守,加剧南宋的衰微。[8][9]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陆秀夫带领宋末帝赵昺逃至南海一带;同时文天祥等人积极抗金,不幸被俘,在蒙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南宋小朝廷被迫迁往崖山。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蒙元大军对崖山发动总攻,南宋军队全线溃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bǐng]投海,南宋灭亡。[10]
南宋在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了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制法律制度,部分地方进行调整;地方赋税制度除了沿用北宋的“二税制”,还增加纳税名目,赋税沉重,教育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11][12]外交上,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等国有战有和,因为战争压力,南宋在武器装备上有创新和突破。[13][14]南宋疆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a]行政区划上南宋沿袭北宋路制,将全国划分为十六路。[15]学者葛剑雄等估算,南宋人口在宋高宗末年加上隐户约有1550万户,人口约有8060万人。[16][17]南宋经济文化繁荣,经济上坚持农商并重的基本国策手工业、商业得到了发展,海外贸易也发达,南宋货币在北宋交子的基础上,出于解决财政缺口的需要,制造会子,与铜钱并行,交子仍在市场流通。[18]文化上,南宋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繁荣发展,理学成为了“官学”。南宋主要思想流派是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市民阶层形成、雇佣关系、城市化的出现,是南宋开启平民化进程的典型特征。[1][19]

国号

国号“宋”,是宋太祖赵匡胤时确定,因赵匡[yìn]曾任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宋”就是选择了“宋州”中的宋。[20]北宋立国之初,赵匡胤授意“有司言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由此,宋王朝自命为“火德”。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年号为“建炎”,有火德中兴之意,南宋亡国之后,益王称帝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仍寓意火德,火德贯穿两宋始终,故当世和后世以“火宋”或“炎宋”称赵宋王朝。[21]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宗被俘,北宋灭亡。为保国脉,康王赵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又将国都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从地理位置看,靖康之变前宋的都城汴梁在北,故称北宋;赵构即位后都城临安在南,故称南宋[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