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

元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兼戏曲作家
周德清(1277年~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江西高安市杨圩镇周家村)人,元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兼戏曲作家,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代。
周德清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至正二年(1342年),他回到故乡,主持编修《暇堂周氏宗谱》。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周德清去世,年八十九。其所著韵书《中原音韵》为音韵学名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曲韵著作,其编撰方式打破了自《切韵》系韵书诞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韵书编撰方式,即不再是以声统韵,而代之以韵下分声。周德清现存作品不多,但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北曲。[2][3][4][1]

人物简介

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5]

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