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

唐代菩提流志等翻译的佛经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ṭa sūtra ,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的书籍。凡一二〇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zuǎn]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
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

创作背景

《大宝积经·净居天子会[1]》「以下简称《净居天子会》」,原名《梦说》,首见於开皇十四年(西元594年)法经所撰《众经目录·众经失译三》之中。虽然《大正新修大藏经勘同目录》记载该会为竺法护(约西元266至313年时人)所译,但是,在目前最早的经录而且同时是距离竺法护时代最近的经录。
西元502至518年间,梁朝僧佑所编的《出三藏记集》中,并没有收录此经。由此可见这部经的翻译者、翻译年代可能都有问题。且不论这些棘手的问题,该会应该注意的是他别具特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