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拉丁文:Anno Domini,缩写为A.D.,意为“主的年份”;英文:Common Era,缩写为C.E.)[1] ,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元,也称公元纪年法或公历纪年法。源自西方社会,由中世纪教士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Exiguus)于公元525年提出,是国际标准纪年方法。[1][2][3]。
早期西方社会纪年方法多种多样,如税收年纪年法、罗马建城纪年法、执政官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等[4],使用不便,难以统一。随着基督教的扩张,6世纪的教士狄奥尼修斯主张以耶稣出生之年[a]作为纪年的起算点,并把耶稣诞生前、后的日期分别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缩写为B.C.)和“主的年份”。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到8世纪以后,这套纪年方法逐渐被西欧基督教国家使用,11至14世纪概念普及。18世纪随着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西方文化、历法等广泛传播,公元纪年也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使用的纪年方法。与此同时,近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同时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开始改用“公元”(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和“公元前”(Common era,缩写为C.E.)的称谓。[7][8][1]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公元纪年法[9]。 公元纪年法以耶稣诞生之年为起点,该起点称为公元元年(公元1年),以公元元年为界又可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公元前数字越大年代越久远,公元后数字越大则离今天越近,没有公元0年。公元纪年法对国际社会统一时间记录标准,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定位,推进全球文化交流都有重大影响。[10]但也有学者指出,公元纪年存在宗教偏见,影响了纪年法的多样性。[3][1] 词源
公元525年狄奥尼修斯创立基督纪元时,将耶稣出生的年份称为“Anno Domini”,拉丁语意为“主的年份”。[1]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英国史学之父比德 (675— 735年)在《英国史》中,进一步确认了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基准,将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缩写为A.D.,拉丁文),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缩写为B.C.,英文),这种表示方法由此在欧洲传播开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