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质量报告》(Weekly Quality Report),[1]是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档以消费者为目标收视人群的新闻专题栏目,[2]每周日12:3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3]周一凌晨三个时段进行重播。[4]节目始终致力于产品 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域的调查报道,以打假除劣扶优,推动质量进步为第一诉求,是中国电视新闻界质量新闻领域的旗帜性节目。[3] 《每周质量报告》的前身是《每周质检报告》,节目在2001年7月10日作为《新闻30分》中的一个固定板块首播。[5]2003年5月4日,《每周质量报告》在央视新闻频道首播,第一期节目是《“防非典口罩”真防非典吗?》。[5][6]2006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面改版,《每周质量报告》播出时间也进行了调整。[7][8]2009年6月28日,由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再次改版,《每周质量报告》节目停播,[9]后于9月复播,复播后《每周质量报告》首期系列节目讲述的是“青少年健康”。[10]2014年播出《迟到的示范条款》,有效推动了新商业车险条款于2015年出台,车险“无责不赔”“高保低赔” 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2019年,《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市场监管部门对网络平台销售智能马桶盖的质量抽查结果。[11]2024年12月29日,《每周质量报告》推出“旧桶装废油 非法回收追踪调查”一期节目,[12]曝光了造假窝点多渠道销售假冒伪劣机油的现象。[13]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人民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等都非常熟悉,这与新闻媒体对质量的关注和传播密不可分。而《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台,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宣传质量政策、普及质量文化,对推动中国质量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
历史发展
《每周质量报告》的前身是《每周质检报告》。这是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合作的一个节目。2001年7月10日,《每周质检报告》作为《新闻30分》中的一个固定板块首播,时长约10分钟,由3部分组成:6分钟的调查报道,以讲故事为主;1分钟发布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告;此外约2分钟是给观众的消费建议和提示。有时节目组还会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对市场的一些产品进行突击检查,并公布其结果。当年8月11日,节目改为周日播出。与此相应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产品质量抽查公告的时间也由每周二改到周日。该节目曾报道过黑心棉、地条钢、假翡翠等造假现象,反响较大。2003年SARS期间,配合新闻频道开播,央视对各栏目进行了统一调整,《每周质检报告》停播,并创办了《每周质量报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