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民起义

云南回民起义
云南回民起义是指19世纪50~70年代,中国云南地区回族人民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掀起的大规模反清起义。1856年(咸丰六年),在清朝地方官挑拨下,回、汉人民为争夺南安石羊银矿而发生冲突,遂转化为起义。1873年,清军兵临大理城下,杜文秀服毒后出城与清军议和,被清军杀害,云南回民起义宣告失败。[1]

历史背景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境内多山,土地瘠薄,清政府每年向云南征收赋税达白银四十万四千二百两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费用和官吏的“养廉”以及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随征科派。鸦片战争失败后的赔款,也分摊到云南各族人民头上,使其负担越来越重。
清朝在云南驻有绿营兵近四万人,每年所需俸饷及军械弹药、恤赏等费甚巨,其中半数以上由地丁银中支取,余由江南各省的协饷银补给。太平天国起义后,江南各省自顾不暇,断绝了协饷银的来源,“军费不足,则加赋税;赋税不足,则抽厘金;厘金不足,则逼捐输”。各地团练“任意科敛,弊窦丛生”。
为转移云南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目标,统治阶级不断挑起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之一,有汉、回、彝、白、哈尼、壮、傣、苗、景颇等几十个民族。除汉、回两族外,清统治者对其他民族统称之为“夷”。回族人数约占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二。由于统治阶级的挑拨,回族和汉族之间不断发生纠纷。早在嘉庆初年,就因汉回上层分子争夺厂矿利益,开始发生仇杀。道光朝以后,回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械斗和仇杀的次数越来越多,并愈演愈烈。这种情况,使得云南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