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杜鹃(拉丁学名:Rhododendron delavayi [1]),别名马缨花、马鼻缨、密筒花、红山茶[2],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1]马缨杜鹃产自中国广西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部、云南全省和西藏南部。生于海拔12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灌木丛中。越南北部、泰国、缅甸和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4] 马缨杜鹃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7(-12)米;树皮淡灰褐色,薄片状剥落;幼枝粗壮,被白色绒毛,后变为无毛。有花10-20朵,密被红棕色绒毛,花冠钟形,长3-5厘米,直径3-4厘米,肉质,深红色。花期5月,果期12月。[4] 马缨杜鹃适应温暖至冷凉湿润气候,耐寒,也较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马缨杜鹃多用种子繁殖,采收成熟的果实晾干,蒴果开裂,脱出种子。早春播种,播后20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塑料薄膜,仍保持荫蔽。幼苗生长2~3片真叶时,移栽入容器,仍保持荫蔽,继续培育成长为壮苗。马缨杜鹃花大,花多,深红色,鲜艳美观,观赏价值很高,用于绿化,突显云南特色。木材淡红美观,材质较脆,云南省中甸藏族同胞常用其旋制木碗、木盆等或制作家具、木具。[5]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7(-12) 米;树皮淡灰褐色,薄片状剥落;幼枝粗壮,被白色绒毛,后变为无毛。顶生冬芽卵圆形,淡绿色,长6-7毫米,多少被白色绒毛。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钝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反卷,上面深绿至淡绿色,成长后无毛,下面有白色至灰色或淡褐色海绵状毛被,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出,近于无毛,侧脉14-20对,在上面凹入,下面稍凸,达于叶缘;叶柄圆柱形,长0.7-2厘米,后变为无毛。顶生伞形花序,圆形,紧密,有花10-20朵;总轴长约1厘米,密被红棕色绒毛;花梗长0.8-1厘米,密被淡褐色绒毛;苞片倒卵形, 长2.5厘米,宽1.2厘米,有短尖头,两面均有绢状毛;花萼小,长约2毫米,外面有绒毛和腺体,裂片5,宽三角形;花冠钟形,长3-5厘米,直径3-4厘米,肉质,深红色,内面基部有5枚黑红色蜜腺囊,裂片5,近于圆形,长约1厘米,宽1.3厘米,顶端有缺刻;雄蕊10,不等长,长1.6-4厘米,花丝无毛,花药长圆形,长2-2.8毫米;子房圆锥形,长7毫米,密被红棕色毛,花柱长2.8厘米,无毛,柱头头状。蒴长圆柱形,黑褐色,长1.8-2厘米,直径8毫米,10室,有肋纹及毛被残迹。花期5月,果期12月。[4]